民生中国周刊网讯近年来,湖南省绥宁县黄土矿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和中央、省、市、县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狠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把促进群众就近就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全面开启“三大举措”促进辖区群众就近就业并稳定增收。
狠抓帮扶车间建设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该镇党委、政府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工作总抓手,大力推进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建立乡贤人才库,并保持经常性联系沟通,通过春节期间召开乡贤座谈会,吸引了向长文、刘琳、唐春林等一大批本镇“在外能人”返乡创业,深耕乡村沃土,赋能乡村振兴,不仅带回了新技术、新思想、新产品,还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了新元素和新动能,帮助脱贫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促进老百姓稳定增收。
2020年,黄土矿镇唐家村向长文的鸿登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在该镇自然村投资开办了第一家扶贫车间,2021年开办了大湾村分车间、2023年开办了石溪村和源头村分车间,并在自然村设立绥宁分部中转点,就近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目前,其公司稳定的就业劳动力达169人(自然村45人、大湾村68人、源头村22人、石溪村34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8人,给群众人均年增收达36000元左右。石溪村59岁的村民刘金翠高兴地说:“我每天清早做完家务便把四个孙子送去学校上课后,就到家门口的就业帮扶车间上班,每月收入3000多元,既可在家门口挣到了生活费,减轻了家庭负担,又照顾好了四个孙子,我非常开心……”。
积极培育乡村工匠 促进农民创业就业
黄土矿镇党委政府把乡村工匠培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乡村工匠,提升了乡村手工业、传统艺人创新创业活力,带动了本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创业就业。
近三年来,该镇为辖区群众举办各种免费培训班20多期,培训内容涉及烹饪、美容、美发、摩托车修理等10余个工种,先后有千余群众参加了培训,打造出了一支懂理论、有技术、讲安全、重品质的专业化乡村建设工匠队伍,今年8月7日,该镇开展了300余人参加的第二期乡村建筑工匠培训,通过培训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关联本地农村建房的主要特点,详细讲解了农房建设、建筑识图等基本知识,重点学习了拌浆、抹灰、砌砖、拉线、吊线等技术,并以“案例+分析”对农村自建房建设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全面学习,用“讲解+实操”演示具体施工过程、模拟施工环境,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学员们个个都掌握了一技之长、提升了就业能力、增加了就业途径、拓宽了增收渠道。
该镇自然村村民袁华通过培训后开心地说道:“18墙、24墙,抄平、放线、摆砖、立皮数杆、挂线......这么多讲究,不学习还真的不知道,刚好借这个机会学习学习,以后也能去干泥水匠了”。
传承传统手工技艺 编织幸福和致富路
黄土矿镇位于绥宁县北部,有竹林2万余亩,辖区群众以竹子为致富载体,编织竹篮、斗笠、竹篓等竹制品,既传承了传统手工技艺,又编织出幸福和致富路。该镇唐家村党员唐春林之前在东南沿海务工、创业、打拼。他觉得传统手工技艺凝结着先辈千锤百炼的智慧与经验,对其有序的挖掘和利用应该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工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既要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又要不失其工艺本质,还要以因地制宜,因材施艺为遵循。2021年,他打破固有思维方式,率先响应国家“限塑”政策,并依托本地竹林资源优势,返乡创办了唐娭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公司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公司”的运营模式,打造乡村特色手工竹编制品、竹建筑材料等竹产业链,建立竹编制品扶贫产业基地,延伸发展文旅融合田园观光示范基地。
目前,其生产车间、电商平台已直接带动该村22户35人稳定就业,间接带动闲置劳动力68人增加收入,其中脱贫劳动力18人,平均月收入3500元左右。他还通过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搭建唐家村B2C电商农副产品供应链平台,拓展农副产品销售的广度,帮助绥宁县范围内农户销售农副产品月销量20余万元。(作者:中共黄土矿镇党委书记 夏辉)
责任编辑 黄君平